沟通的艺术(六)
时间:2019-03-24 发布者: 访问量:3962
为什么有时候表达会紧张?
关注的焦点在哪?
自己!
担心表达不好会出丑,会被嘲笑,会没面子,这个时候就会有顾虑,有顾虑就会放不开,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就是紧张。
如何化解紧张?
转移焦点(注意力),即别在意自己会不会出丑,有没有面子,把焦点转化为怎么讲对别人有用、有帮助,怎么讲对方能接受。
当焦点转移后,注意力就会转移,紧张感自然就被化解了。
如何转移?
紧张感来源于哪?
内心!
小孩出生后有紧张感吗?
没有!
什么时候开始有紧张感?
开始在意自己的时候,当你开始在意,紧张感就悄悄滋生了。
一个人最在意的是谁?
自己及自己有利益关联的人。
一个女孩在公众场合摔了一跤,裙子摔破了,走光了,恰巧你从旁走过,你怎么想?
这女孩咋这么不小心了,热心的你会去扶一把,如果你正好赶飞机又是一个胆小的人,你也就看一眼就离开了。
一个月后,你还记着有个女孩摔跤的事吗?
管我p事,估计早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。
一个月后,摔跤女孩会咋想?
哎,好倒霉,咋就摔一跤,那么狼狈,不知道有没有被同事看到,要是看到多难为情,现在这么多拍客,不知道当时我的囧样有没有发到互联网,丢死人了,啊...啊...啊...
结果得抑郁症了...
是不是有点夸张?
回想身边这样的事还少吗?只有我们自己才那么关注自己,有谁那么在乎你?
既然没有,该说就说,紧张啥?
啦...啦...啦...
以前看过一本书叫《细节决定成败》,无论何时何地,我都特别喜欢观察,只要你仔细观察,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本来并不是太大,但是三五年后拉开的距离却是天壤之别。
这个差别在哪?
细节!
举个列子,点餐就能看出一个人的素养,还可以看出这个人未来至少三年的发展,一种人默默无闻的为大家拆洗碗筷,为大家倒水,做完这一切微笑说:“大家点哈,我不太懂,我这人不挑食,啥都能吃。”
要求每一个人点一个菜?
如果是他做东,他会了解大家的需求,点一个比较贵的;如果是别人做东,他会点一个大众的,价格比较实惠的。
仔细看看周边有没有这样的人?
这样的人混的怎么样?
还有一种,坐上桌就是大爷范,拿着菜单不看价钱,也不看谁做东,一咕噜把自己喜欢的点一通,至于其他人?
管我p事,自己吃好就好。
仔细看看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?
这样的人在未来的日子混的咋样?
如果这两种人恰好跟你一桌,你喜欢第一种人还是喜欢第二种人?
如果现在有个机会,你会给谁?
如果寻找心腹知己,你会选择哪一位?
你再看看真正的大富之家他们的习惯是怎么样?
他们未来的发展还需要算命吗?
高下立判。
这些细节,往往不是一个人犯了天大的错误,才失去机会,因为犯了大错,就没有机会了。
就是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习惯,让一个人把好端端的机会失之交臂,长久下去,就出现了“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。”
“千里之堤毁于蚁穴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,在科学上还有一个表述,那就是“蝴蝶效应。”即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,偶尔煽动几下翅膀,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。
一个人细微的习惯,在未来也会带来千差万别的区别,这种差别很有可能是富足和贫穷、成功和失败...
07年,我刚20出头一点,正是年少轻狂的时候,谁都不服气,总感觉自己最NB,说话总喜欢抢着说,生怕自己没有发言的机会,总是爱出风头。
其实私下被人讨厌死了,就SB在那瞎嘚瑟,谁不喜欢一个倾听者,谁喜欢一个打断别人说话的人?!
你遇到这样的人,如果能打;你打不?
二话不说,我打!
虽然我有一身坏毛病,不过我有一个好习惯——喜欢看书,美其名曰“喜欢学习”。爱学习不代表读书成绩好,我读书成绩一直是中等,大学挂科挂的更是惨不忍睹,我说的喜欢学习是随时随地看书、学习、记笔记消化吸收,说的高大上点就是“活到老学到老。”
这也是一个习惯,我在一本书看到说话最忌讳什么?
打断别人说话!
总是喜欢打断别人说话说明什么?
首先,这表示你根本没在听对方说话,你只是在脑子里不断的想着该怎么回应对方的话;
其次,这表示你根本不在意对方或是对方的看法,因为你连听对方把话说完都不肯;
最后,这还表示,你觉得你所要说的话比对方的高明。
我看到这段话后,后背开始发冷,这不是说的我吗?真想抽自己两嘴巴!
从那时起,我学会了闭嘴,之后学会了倾听,倾听还要学吗?
不但要学,还要练,因为会倾听是会说话的开始,倾听是一门艺术,你都不会听,你咋会说了?
如果真要说,那估计也是瞎说。
倾听不就是听别人说话吗?还是一门艺术?
倾听不是一个被动的活动,一个优秀的听众,能激发谈话者的情绪、思维,甚至开拓谈话者的创造力,它不仅需要用双耳和大脑吸收、消化、分析讲话的内容,还要观察对方的表情、身体语言,并运用自己的语言、身体语言、面部表情等给予对方积极的回应,这是初级的倾听。
更深层次的倾听是要学习的,学着在倾听别人说话时,摒除内心所有杂念。
这其实是一种牺牲,将我们伸出去,把噪音一扫而空,真正进入说话者的世界,哪怕只有几分钟。倾听不过就是,以说话者的立场来思考,来感受。这样一种对说话者的强烈认同,是建立在同一心理之上的,要花费极大心力才能做到。
这个内容是要训练的,有一个SB,觉得这个方法不错,训练至少100遍,此时他能轻易地走进对方的心灵深处。
如果做到这样,说话的人是什么感受?
看这样一段描述:“最吸引我的还是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,清澈,像海一样蓝,仿佛可以洞悉人性,却又洋溢着无限的关怀。他非常专心地听我道来,仿佛这世界再也没有其他的事比我说话更重要了。他的态度让我感到备受尊重。他很擅长解读,总能拨开重重迷雾,直指核心。他很有亲和力,很容易让人放下戒心。他的笑容温暖、隽永...”
这就是倾听,需要长时间学习、领悟、训练。当真正具备这种能力时,在生活中如鱼得水,在工作上左右逢源...